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正日益坚实。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记录海量个人行为,进而形成分析结论,并把它运用在不限于银行借贷的广阔社会生活中,给社会带来细微却重大的变化,甚至会改写经济学教科书。中国的一些互联网机构正在这条路上衔枚疾进,并走在世界最前列。Fintech(金融技术)或者Techfin(技术金融)正成为一个酷炫的词汇。它的应用场景之广,远远超过传统金融领域所能覆盖的范围。尽管在追求严谨、准确和稳健的传统金融征信领域,这些互联网极客们刚刚遭遇了征信牌照不能落地的挫折,但对大数据生成的信用,不妨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它值得寄予高期望。
近日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是个人征信牌照推迟落地。早在2015年1月,央行官网公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当时,外界期待个人征信市场将全面放开,但如今两年多过去,企业望眼欲穿,牌照仍旧悬而未落。4月21日下午,人民银行回应了这一问题。
从传统金融机构的思路来说,目前对个人征信牌照不予落地出于综合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介绍,大环境原因有互联网金融整顿、社会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空前高涨等;具体业务方面,则有“每一家机构都想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的闭环”、“各自依托某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发起创建、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独立性”“存在信息误采误用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