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路畅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当扫码点餐成了信息绑架


 

  来源:北京商报

  2月22日,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发布《徐汇区餐饮行业扫码点餐规范指引》,引导经营者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

  关于扫码点餐,这份指引明确提到,“在提供扫码点餐服务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强制要求消费者对手机号、微信号等个人信息进行注册或授权,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当科技走进日常,扫码点餐已经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的标配。无论店面大小、人多人少,只要桌角贴了二维码,服务员迟早会说出这四个字。强制也好,推荐也罢,总之,在商家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掏出手机、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选择菜品,这一套完整的流程也刻进了吃货的DNA里。

  作为消费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扫码点餐的优势很明显:省心省钱。于商家,人力成本自不必说,多一个点餐服务员的开支都是压在肩头的盈利压力,薄利小店更甚。即时下单,以秒为单位的信息传送,效率比人工更高。若付款模式是先付后吃,消费者抹零和打折的要求也将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成本居高不下的餐饮行业,卖方自然乐见其成,买方也不是完全无利可图,毕竟对于社恐人士而言,零交流式就餐简直就是“天堂”。

  当利益掺杂其中,再好的出发点也容易跑偏。扫码点餐,看似略过了与人接触的步骤,实则却多了与机器battle的步骤。扫完码的下一步往往不是直接点餐,而是关注、授权、看广告、领券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

 

 

  不关注就点不了餐,不授权就成不了会员,不成为会员就领不了优惠券,即便可以财大气粗无视优惠券,也仍然要一个一个点掉对话框,才能回到点餐界面。利诱加上威逼,扫码点餐就从多个选项中的最优解,变成了插翅难逃的单选题。

  就在这环环相扣之间,包括名称、生日、联系方式、位置地址等在内的个人信息,完完全全成了商家的囊中之物,不仅可以被用于精准营销,还有流入灰色产业的可能。表面的餐品买卖下,藏着不对等的信息交易,原本的消费便利成了消费陷阱。

  更何况,科技讲究效率,不一定通人情。智能手机固然已成大势,但在数字浪潮里,仍有少数人是弱势群体,扫码的排他性,让他们外出就餐的难度大大增加,形成了隐形的消费歧视。

  吐槽当前,监管出马,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的这份指引是一个信号。当技术越界,便利成了不便,规范必须提上日程。引导和惩处双管齐下,帮助商家在利弊之间找到平衡点,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是行业良性发展的题中之义。

  数字化转型,是看中了科技高效的那一面,若抛却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扫码点餐就成了一场技术绑架,引发消费者反感,并最终反噬自己。

©2000-2023 北京网路畅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公安网备:11011402011290 京ICP备12046739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