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快递服务商开始尝试跨界。6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智能快递柜企业近邻宝于近日上线了一款名为“近邻云餐”的校内订餐平台,还计划投放无人配餐车和快递车。在近邻宝之前,菜鸟、京东等无人车配送已在“6·18”玩得火热。快递量激增与人手短缺等因素互相重叠时,无人车被视为快递三轮车的有效替代者,或将改写“最后100米”的配送格局。但是,若想拓宽无人车的应用边界,实现规模效应来降低投入成本,行业还有较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餐饮搭档无人车
“该平台主要为助力高校后勤餐饮抗疫保供而研发。”近邻宝智慧餐配事业部负责人韩利超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学校师生通过线上点餐、餐厅自提或线下配送的方式实现堂食分流和减少聚集。
韩利超透露,“为了实现无接触配送,近邻宝计划投放3-4辆无人配餐车作为配送工具。此外,寄递一体化的无人快递车也会在近邻宝服务的高校陆续投放”。据了解,上线订餐平台后,食堂的偏远档口曝光度以及结算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近邻宝在跨界餐饮之前已经有所尝试。今年初,近邻宝还与美团合作在校园场景落地双面外卖柜,解决校园封闭化管理情况下师生外卖无接触交付的问题。骑手在校外将外卖放入柜中后,师生凭借取件码可在校园里打开柜门取走。据介绍,这类双面外卖柜目前已落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
资料显示,近邻宝为中科富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服务于校园、社区居民及快递物流的24小时快递自助服务运营平台。在校园场景中,近邻宝已覆盖全国近500所高校,提供寄件、取件等多种快递服务。
补充运力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疫环境下,部分地区加大对无人车的使用,短时间内解决了人力和运力缺口。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公众对这类新兴配送模式的接纳和使用意愿,推动了市场教育。
不止近邻宝一家,当前如菜鸟、京东、顺丰等巨头也已在无人车赛道争相布局。在刚过去的“6·18”,菜鸟驿站在全国200多所高校累计投入500多台无人车“小蛮驴”,实现常态化运营。京东快递则是在大促中为用户提供包括智能快递车、送货上门和无接触社区保供站等多种末端配送方式。
目前已在全国布局超30万组快递柜的丰巢也在发力无人车。今年5月,丰巢联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发布无人配送机器人。用户收到取件通知后,可预约无人车按指定地址配送,无人车接收到任务指示,会前往丰巢柜领取快递。
高校、住宅社区、酒店公寓、商场、写字楼等场景成为当下企业密集尝试和投放无人车的集中区。达达集团的数据显示,当前,达达无人车在七鲜超市、永辉超市、山姆会员商店等商超门店已经能常态化应用,累计支持配送超过3万个商超订单。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无人车市场面临用户习惯和政策壁垒两个难点。目前从行业大促表现和监管方来看,无人车、智能快递柜这类末端无接触设施获得了一定呼吁和支持,因此今年也是这类设备一个较好的推广时间。在他看来,“像近邻宝做无人车,主要是为将服务细分化。菜鸟、京东、美团这类企业则是围绕自身业务进行运力补充”。
得益于市场大环境对末端无接触物流设施的接纳,无人车赛道在近年来也引起资本的注意。一组新战略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外自动驾驶行业披露200余起重要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近1500亿元。其中,低速无人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融资近70起、超300亿元。而国内获得融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破题“最后100米”?
无人车能在“最后一公里”热起来,人力成本是需求方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例如在快递行业,每到大促节点,企业得为高涨的快递量提前储备人力,人员招工难、流失率高等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一定程度上促使着传统快递企业开始考虑使用无人车,而这又成为技术型企业的市场突破口。
“公司目前与圆通进行合作,用无人车替代了北京房山区某网点至数个驿站的快递配送环节。”驭势科技城市服务产品总监蔡尧介绍,为了应对较多的快递量,双方正在计划将无人车的容量扩至与快递三轮车等同。
资料显示,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是一家专注于全行业、全场景提供AI驾驶服务的自动驾驶公司,业务覆盖无人公交、乘用车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
圆通与驭势科技的一次尝试,或许预示着穿梭于城市中的快递三轮车,未来很有可能会由无人车接替“上岗”。不过,眼下无人车还得解决较多现实问题,比如末端履约时复杂的交通环境,包括不同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车道路况、行人和障碍物等,更为考验无人车的应变能力和数据经验。
此外,技术型企业也在不断调整产品在场景应用中的灵活性。例如驭势科技的无人配送车可以基于L型车体,安装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柜体。单格口柜体可以承载大量物资,而多格口柜体则适合快递、外卖配送。
“当前一些自动驾驶上使用的传感器、控制器等部件的价格在近几年下降较为明显,意味着自动驾驶功能被更多人接受。因此,如果市场的需求足够大,规模效应便能有效降低无人车产品的成本。”蔡尧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