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过烈火烹油,苦熬尽资本寒冬,回归于冷静淡然,短短数年间,互联网医疗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
国家一纸文件出台,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格局定下乾坤。将互联网医疗落地于实体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场景中,一批服务于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正由内向外破土而生。
国家有政策 地方有行动
我国较早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11年。2014-2015年间,由于政策推动与资本追逐,互联网医疗进入喷发期。而这一时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初涉领域主要分布在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健康保健、生物技术、医疗信息化、医疗综合服务、医药电商等方面。
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明确表示,“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断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开展,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2016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在全市范围内限期清理“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政策“动荡”年代,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寻求转型,或从此销声匿迹。
2018年对于互联网医疗而言是一个分水岭。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树立了风向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布局的绘图基础。
【文章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