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现在我每天都能接到1万多元的农产品订单。”12月9日,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的电商产业园里,29岁的何江华一大早就忙着组织村子里的农产品年货货源。
从小在秀山隘口镇屯堡村长大的何江华,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广州打工,“那时做梦也没想到在自己家里也能挣到钱”。2017年,听说村里要搞电商,不仅提供免费的培训,还有政策支持,何江华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犹豫了几个月后,何江华在当年8月回家,参加了隘口镇的免费电商培训班,一个月后开了一个网店,销售村子里的农产品。传统农产品销售零散,包装粗糙,电商销售的竞争力不足,如何将这些农产品既在味道上“下得厨房”,又在品相上“上得厅堂”?何江华尝试着对不同的土特产进行筛选组合,打包整体销售。
“你看,把土鸡、农家土黄豆、黄花菜和太空白莲组合到一起,就变成美味的土菜炖鸡汤食材包;金银花、绞股蓝、土蜂蜜和豆子放到一起,又成了受追捧的营养美容套餐。”何江华说,“这样组合后,网上的订单慢慢就多起来了。”
秀山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按“一村一品”发展特色农业,每个村都成立合作社搞起了特色种植。电商平台普及后,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都成了网上的香饽饽。秀山不断完善“产研加销”产业链,又为电商的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全县统一建设的城乡配送、区域分拨、全国直达三级物流网络和“T+1”“1+T”城乡双向物流模式,以高时效、低成本打破了农村物流发展瓶颈,秀山因此入选“2016年中国电商物流优秀案例”。
隘口镇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展电商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渠道。隘口镇党委书记刘红明介绍,隘口镇岑龙村海拔800米以上,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盛产茶叶、核桃、大米等产品。村子里出产的优质大米“秧青米”,以前没有销售门路,只能“自给自足”。自从村里有了电商平台,村民自家种植的“秧青米”全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后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曾经无人问津的“秧青米”一下子卖到了10多元一斤。“有电商平台就是不一样,去年‘双11’当天,我们镇上仅柑橘就卖出了10万斤,种植户的收入大大增加,可高兴了。”刘红明说。
在秀山的每个乡镇,都有一批和何江华一样的电商创业者。他们借助网络平台将当地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甚至走向国外,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更加畅通。宋龙镇龙凤新街一家名叫“武陵生活馆”的小店,是许多村民每天都要背着背篓去“打卡”的地方。“我负责清理、检查农产品,再给农产品贴上二维码,包装好装上物流车发往县城的电商仓库。”武陵生活馆的“馆长”杨俊说,他们利用秀山本土电商平台“村头”收集农产品,再销往全国各地。2018年,武陵生活馆仅紫薯就销售了16万斤,村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
据介绍,目前秀山已建成日均处理10万单、峰值20万单的电商云仓,投用农村电商大数据中心、子母穿梭智能仓库,培育、引进83家物流企业,开通17条武陵物流专线和秀山至长沙、秀山至重庆快递专线,快递单票全程时效51.4小时,居西部地区时效第一,快递“首重”包邮从17元降至3元,年均节约物流成本上亿元。2014年以来,快递上行件平均增速达68%,其中2018年发出1920万件,是2014年的38.4倍。
电商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随着电商物流、农产品上行、人才培养、电商服务和电商平台“五大体系”的形成,电商产业链覆盖了秀山所有的贫困村、80%的贫困户,电商扶贫效益惠及1万余贫困人口。2018年,全县实现电商交易额119.2亿元,增长30.5%;农产品电商销售额10.5亿元,增长28.8%。县域快递上行件实现1920万单,增长45.4%。秀山“互联网+三农”电商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农村电商十大模式”之一,秀山也因此获评“全国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