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检验中国供应链韧性的压力测试。中国采取的坚决有力的防控措施,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在特殊时期所展现的独特治理优势,必将助力中国供应链历久弥新、淬火弥坚。
中国供应链的韧性源于决策层的治理效能和改革开放魄力,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改善营商环境,增加引资魅力的托市亲商举措。
不难发现,疫情暴发以来,围绕中外供应链关系,一直存在正反两种力量激烈博弈。一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反应过度,肆意散播恐慌,甚至恶意攻击抹黑,为对华人员交流和贸易往来设卡立障;另一方面,中国统筹财政货币外贸政策工具,积极为企业止损续航,保障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
如果说,外部过度反应的效果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施加了“非关税壁垒”,那么中国的“六稳”组合拳就是化解内外压力的利器——通过依靠精准导流资源、改进营商环境,提升中国供应链的承压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评价说,中国政府正通过危机应对措施、流动性供应、财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减轻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IMF对这些政策措施表示支持。
以更长远视角观之,支撑中国供应链韧性的,还在于中国在长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开辟出立己达人的多赢格局: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上的“中国之环”实现了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跃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众多细分行业的枢纽和节点,让各国市场参与者分享了中国效率、中国红利,帮助提升了世界经济的边际效益。
在众多细分行业的中上游,中国已经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今,中国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还是世界研发基地和创投中心。这种全产业链的特性和配套优势,使得中国供应链成为高效、顺畅的代名词,具备显著的不可替代性。
有鉴于此,市场普遍预期,疫情只会构成短期冲击,即便发生局部供应链转移,大概率只限于某些替代性强的中低端生产部门。这种动向,客观上将加速中国产业链迭代升级进程。
正如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所言,由于全球企业在某些领域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很高,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规模供应链转移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
中国供应链的韧性还源于新时期改革开放措施涵养下的社会创新动能和新经济勃兴潜力。对中国这样处于上升态势的大型经济体而言,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常会激发新商机和新业态。本次疫情暴发后,意外激发了线上经济、智能经济热潮,让投资者为之兴奋。
波士顿咨询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虽然线下渠道受到不小冲击,但线上平台,尤其是O2O到家平台催生新机遇。报告以春节期间部分饮料品牌销量举例说,一般电商增长50%、O2O到家平台则增长超过2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会击垮中国经济,只会印证中国韧性。特殊时期,那些独具慧眼,为中国治理、中国能力、中国创新投下信任票的投资者,未来必将不会失望。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网】